字典

𠞊字的意思

𠞊
𠞊
拼音chā chāi chá
注音ㄔㄚ ㄔㄞ ㄔㄚˊ
简体部首刂部部外笔画9画总笔画11画
繁体部首刀部部外笔画10画总笔画12画
五笔UDAJ仓颉TMLN郑码UCBK结构左右统一码2078A笔顺丶ノ一一丨一ノ一丨一丨丨

基本解释

基本字义

𠞊chā(ㄔㄚ)

⒈  刺物。

其他字义

𠞊chāi(ㄔㄞ)

⒈  小矛。

其他字义

𠞊chá(ㄔㄚˊ)

⒈  同“”。斜砍。

统一码

𠞊字UNICODE编码U+2078A,10进制: 133002,UTF-32: 0002078A,UTF-8: F0 A0 9E 8A。

𠞊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充B区(CJK Unified Ideographs Extension B)。

异体字

康熙字典

康熙字典 𠞊

𠞊【子集下】【刀部】 康熙筆画:12画,部外筆画:10画

《唐韻》初牙切《集韻》初加切,𠀤音叉。《玉篇》㔆𠞊。《廣韻》㔆物。

《集韻》初佳切,音差。小矟。

说文解字

说文解字

槎【卷六】【木部】

衺斫也。从木差聲。《春秋傳》曰:“山不槎。”側下切

说文解字注

(槎)衺斫也。?下曰。槎識也。魯語。里革曰。山不槎櫱。李善注西京賦引賈逵解詁曰。槎、邪斫也。韋曰。槎、斫也。按賈云衺斫者、於字從差得之。周禮有柞氏。周頌曰。載芟載柞。毛云。除木曰柞。柞皆卽槎字。異部假借。魚歌合韵之理也。從木。𢀩聲。側下切。十七部。按徐爰注射雉賦千荷切。此爲舊音。漢書貨殖傳作山不?櫱。此爲古字。今漢書譌爲茬字。春秋傳曰。山不𣞚。宋本皆如此。惟趙鈔本作山木不槎。今按當於槎下補櫱。不當於山下添木也。許書亦有謂國語爲春秋傳者。此其一也。

©2023 qubige.com